OLYMPUS OM1 2019 測評






今天要來跟各位介紹的是對我來說地位很不一樣的一台相機 在我開始認真看清楚我跳進來的坑之前 糊裡糊塗的上網買入第一台單眼底片相機 OLYMPUS OM1 
約莫十年前 我腦袋撞到入手了人生第一台底片機 由於一些莫名的理由 它曾在防潮櫃中被我遺忘五年以上 這台相機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從最底 慢慢爬升到前三名的 只能說當初不懂事 人老了以後才知道單純的美好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這台米谷美久大師三十多年前的成名之作 讓OLYMPUS官方網站到2019的今天還在歌功頌德 不知道是這個大廠在飲水思源 還是沈溺於逝去的榮耀?畢竟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並不清楚這台相機當時造成的轟動 也有可能根本聽也沒有聽過 
OM1真正改變相機歷史軌跡的原因在於 當時除了Leica外 135專業相機的首選Nikon越作越大台 OM1出現後用家發現原來專業相機也可以如此緊湊 而使用者喜好被挑起改變進而扭轉市場各廠牌的設計方向 直到今天這些戰爭仍在延續著 O家堅持M43和機身防震的理念如今看來也是一種獨特利基 仍有廣大支持者 對於並非工作需要的人來說 真的會發現這些堅持的好處在哪裡 相信有不少人入手了Nikon全幅這種坦克巨怪沒多久 什麼毛病都跑出來 時間久了相機就被冷凍起來了 這都起因於相機大廠只想誘騙消費者 而不會告訴你其實你根本用不到這種相機 對於只是熱愛攝影的一般朋友來說 很多高貴的鏡頭 機身 高級的畫質其實沒有意義 只是徒然傷荷包 傷肩膀 那些許畫質的差異根本很難看出來 價錢卻要五六倍以上 對我來說 攝影的原點是創作 而我需要的成品只要能放大印到三十幾公分 掛在牆上欣賞 所以我選擇這樣的系統 包括數位機我也只有M43 我並非靠商業攝影吃飯 高於這些規格的系統對我並沒有意義 你是否有想過 你要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米谷美久之於Olympus 地位差不多等於特斯拉之於交流電 他的作品包括Pen, OM1,以及獲獎的自動隨身相機 XA是Olympus這個顯微鏡大廠切入相機市場二十年後才站穩腳跟直到今天的最重要理由 




(Zuiko 50/1.4 Fujifilm C200)

正如許多偉人一樣 年輕的時候便展露了特殊的天賦 這位大師整天帶著他的Leica 晃來晃去 最神奇的是竟然還在學校時就擁有了自己設計的相機專利 因此而被Olympus挖掘 而進入這家大廠工作四十年直到退休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據說米谷美久在設計OM1的時候是把Leica當作了對手 希望造出最高品質 但低價的相機 並且給予整個團隊的目標是「與眾不同」,在那個你抄我 我抄你的年代 ,把相機LOGO遮住很可能大家就不知道這是哪家的相機,這可以說是一個大膽且激進的目標,於是OM1便誕生了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 玩家可能不會感覺OM1有什麼特殊之處 事實上也是這樣 這台相機的構造簡單到我入手後三分鐘就立刻又買了OM2SP 
因為我上網聽信謠言 別人說多好又多好 到後來才發現舊愛還是最美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一個有趣的插曲是OM1本來的型號名稱其實是M1, Leica 跑來抗議說M1已經被它們用了 揚言要訴諸公堂 迫於無奈 M1就再加個olympus的頭文字 變成了OM1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OM1作為單反相機在當時各家大廠同級規格之中 其迷你的尺寸應該只輸給Pentax ,雖然我在入手時並不知道 當時只是因為賣家隨便賣 五隻鏡頭 一堆濾鏡 配件 兩隻閃光燈 再加這台OM1 台幣大約六千而已 我就不爭氣的入坑了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全機械的定位意味著沒電也可以拍 因其電池只用於測光 在今天你能買到適用於OM1的電池不多 我推薦SONY zinc air助聽器電池 1.4V跟手冊寫的1.35V差異還不算太大 也不用去改造電池倉 轉壓降等麻煩鳥事




(Zuiko 21/3.5 Fujifilm C200)

沒電的情況下 你可以使用 sunny 16 rule 如果你用的是負片 其寬容度多數是可以忽略不少誤差的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測光模式則只有中央重點測光 三十年後的今天我使用上其實都還算準確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前面提到 它的簡單易用導致於一個結果 就是拿在手上很容易忘了它的存在 而造成專注於拍照 忘記假掰的嚴重後果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OM1 將快門速度設置於鏡頭接環上 搭配上鏡頭本身的對焦及光圈設置 意味著在手動操作照相理論的金三角時 你的左手不用離開原本的位置 眼睛也不用離開觀景窗就可以全部搞定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觀景窗明亮且大到哭 以上幾點 用過別家如Nikon ,Leica的用家將會感受最深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其實有時候我真的會很訝異相機大廠在設計一台相機時 真的不見得都會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事情 這點只有Olympus做到 還有很多例子這裡就不贅述了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O家優秀的鏡頭群當然也是它能成功的關鍵之一 畢竟身為深耕許久的光學大廠 成像的品質並不會輸給其他人 有時候一個公司的成敗更多要歸咎於市場營銷策略 




(Zuiko 50/1.4 Fujifilm C200)

而對於只喜歡秀相機而不想思考如何拍照的假掰文青來說 這台相機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既不屌 又不能炫富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一般來說 在使用這種機械全手動相機也有一點小技巧 以及一些攝影通則 對全新手來說 首先依底片ISO設定相機ASA  快門速則取決於當下想用的光圈 一般來說若拍人像你會想開大一點製造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 而古早時代的鏡頭大部分在全開再縮兩檔左右就會很銳利 可視情況決定 拍風景則用較小的光圈 不過縮到最小也不見得最好 會容易產生其它的問題 依據這些條件你的測光指示會告訴你是否有曝光不足或過曝 相機的使用者手冊也會告訴你 如這種中央點測光系統 你需先對準主題測光 再來根據想要的構圖移動相機 之後就可按下快門 一般來說 快門速也會建議不低於使用中的鏡頭焦段 例如使用50mm的鏡頭 則速度不要低於1/60, 這樣較不容易產生因手不穏而造成震動模糊 這些動作在你使用一陣子以後其實就會很快一氣呵成 因為當下的光線環境跟光圈大小已讓你心中有個底 大概多少的快門速是可以取得足夠光量的 那麼完成裂像對焦後就能按下快門拍照了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至於刻意的増減曝 再透過後製拉回以取得不同效果 由於每隻底片特性不盡相同 就留給想要進階的用家去研究 總之只要記得 在軟片 尤其是一般負片寬容度都相當高 負片不怕過曝 有些負片甚至過曝會讓色彩更鮮豔 也有說法跟數位相機比起來 軟片更不怕欠曝 原因是數位相機在低光時CCD為了取得可用圖像 在放大訊號的同時也放大了雜訊 軟片當然沒這個問題 只要有紀錄到訊息 是有很大機會透過後製調出滿意的結果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當然 每隻底片的特性不同 還是要參考底片的說明 以免產生了不想要的色偏了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另外一點需注意就是現今沖印店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的沖印機器只能作増曝補償而不能作減曝 還好底片寬容度高 以我的經驗就算過曝了兩檔沒有在沖洗時補償 經過掃描機後的軟體自動曝光調整的圖像也沒什麼問題呢 若你想玩這些不同的技巧 不彷也可先跟沖印店討論看看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OM1整機身的介面就是測光開關 快門鈕 過片回片 閃燈熱靴及外接點 定時自拍 設定快門速 設定底片ASA,反光鏡鎖定 就沒事了 甚至連+-ev 都沒有 
在你開啟測光 觀景窗的左側一個指針上上下下 告訴你曝光準確度 就這樣而已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Zuiko 100mm f/2


前面提到了快門及對焦 當你想將高速移動的物體凍結住 除了使用閃燈外 就是快門速度也必須要高速 如1/125,1/250,1/500,1/1000秒等等 由於OM1是手動對焦系統 不知道新手會不會有個疑問 啊東西在動我是要怎麼手動對焦?還要看裂像 哪來得及?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超焦距 或者也有人叫它泛焦 
從上面我喜歡的這隻100mm 焦長的Zuiko 鏡身上可以看到數字刻度
紅色指示線就是你旋轉對焦環時對應的物體準焦距離 如果你仔細看 下面有一組左右對稱的數字 它代表的是光圈值 光圈值各畫線對應到上方的公尺刻度 就是對應的準焦範圍 也就是說 當你把鏡頭設定光圈在f/22時 旋轉對焦環 則左邊22指到的公尺距離到又邊22指到的公尺距離 這個範圍內影像都會是合焦的 你也可以看出 f/5.6比f/22的景深範圍窄的多 當然 隨著你旋轉對焦環 這合焦的深度雖是由光圈已決定 固定了 但它的起始和結束範圍也會相對的移動 比方説 當你設置光圈在f/22 並轉動對焦環到左邊的f/22對在3米處 右邊的f/22也許差不多在五米處 你就可以知道 光圈f/22的合焦景深範圍有2公尺 並且是物體距離相機的3到5米處 都會是清晰的 那當你再往更遠處旋轉對焦環 讓合焦範圍移動到7米 則7米至9米處也都是合焦的 這就是鏡頭的基本景深概念 幾乎古早的手動老鏡都是一樣的設計 標示出這些刻字方便用家辨識 
再來當你將對焦旋轉到無限遠時 左邊那組光圈值對應到的距離就代表從那個位置開始到無限處 影像也都會是清晰的 這其實就是攝影師在拍攝高速物體的時候所用的方法 說穿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技術上來說 他根本沒有使用對焦這個動作 也就不存在來不來的及的問題 這只不過利用了鏡頭的光學原理罷了 這便是所謂的超焦距

在我後來懂得享受OM1簡單美好的這些年 也是我產出最多自己滿意照片的時候 OM1讓我學會何謂攝影 進而愛上攝影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它的簡潔 輕量設計 讓我總是帶齊所有焦段踏上旅程 甚至還能再帶一兩個小隨身機 用於快速抓拍 或者一次備齊低感 高感 黑白跟彩色軟片 以備不時之需




(Zuiko 100/2.8 Fujifilm C200)

還記得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 底片相機跟數位相機那個好 其實讓我有底片相機更好的想法的原因 正是這台OM1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因為攝影行為對我來說 是一種創造的藝術 攝影的結果如果只是追求畫質 色彩 銳利度 對焦曝光快門 速度 像素等等各項現代數位相機自以為是的優點 




(Zuiko 21/2 fomapan 100)

陷入了自己創造的不斷與規格賽跑的困境 今年4k錄影 明年8K HDR錄影 我真的不知道這些相機大廠怎麼會為了賣東西把所有的消費者教育成這種人生白癡 




(Zuiko 21/2 fomapan 100)

在台灣不乏非常多的人 手拿一台二十多萬的相機 對著一朵花猛拍 或是拍了幾萬張電子垃圾塞在隨身碟中再也沒有看過 我總是會想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問 你到底是在拍三小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如果你拍了真心喜愛的照片 你會願意花上一筆錢將它洗成大尺寸作品掛在牆上 我的家中牆上就有不少幅大照片 都是底片拍的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當你搞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攝影 攝影能帶給你什麼快樂 答案自然會浮現出來 這些在那個美好年代產生出來的工藝品 他們被賦予的使命是給擁有者ㄧ輩子使用的美好時光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這些相機在我的孩子長大之後仍然能盡職的被使用 數位相機呢? 不要說三年 也許三個月後你就被新出的機身鏡頭搞得不知如何是好 雖然我也有數位相機 但是我對它的愛卻無法如底片相機一樣隨著時間越來越深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這是我人生第一台相機OM1在攝影這條路上給我的啟發 希望看完我的介紹 也能讓你對底片機激發些許不同的想法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Zuiko 50/1.4 Kodak ultra 40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富士 Fujifilm Tiara Zoom 2021 測評

康泰時 CONTAX G1 2021 測評